电子报 正體版
 
本周中国没有新闻
 
杨宽兴
 
2007年10月27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与被称为橡皮图章的全国人大会议相比,五年一次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才是分配中国最高权力的场合,除“大政方针”的确立之外,党魁的新老更替或者政治新星的窜升更需要借助于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得以完成,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权力等级社会中,每一届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每到这个时候,新闻记者都会云集北京,据不完全统计,采访十七大的中外记者达到两千人,如果将他们的助手、摄像、编辑以及勤杂人员也计算在内的话,围绕十七大“跑新闻”的新闻从业人员可能上万,他们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七天的会议期间,完全可以向全世界发出海量的新闻报导。

但是,自10月15日开始的这一周之内,中国却罕见地没有新闻。

新闻,就其定义而言,在传媒空前活跃的今天仍然存有分歧。按照官方的非正式定义,新闻应是“喉舌”吐出的声音信息;《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的定义则是: 1,报纸、广播电台等报导的国内外消息;2,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现代汉语词典》的两种定义同样是粗疏而不科学的,前者就像“桌子是木匠制作的一种家具”一样,没有指出新闻的特性,后者混淆了客观发生的“新事情”与作为文本而存在的“新闻”的关系,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都会成为新闻,比如说,正当十七大召开之际,北京访民华惠棋被殴打和软禁的“新事情”就不能成为报纸、广播电台等报导的消息,再比如说,《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一书的作者姚立法和另一位前地方人大代表吕邦列的失踪事件,也无法占据国内任何一家报纸的最小版面。因此,如果想较为准确地定义“新闻”,必须涉及新闻构成的基本要素。

新闻之所以有别于其它文字形态,按照传统观点,应具备几个必然构成要素,亦即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 (何事)、Why(何因),但是,具备这五个要素并不必然成为新闻,“事情”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还应具备“具体性、真实性、时效性、新奇性、重要性、公开性”等特征,否则两条狗在街上打架也可以是新闻了。

十七大会议期间,有关中国新闻的关注焦点当然首先集中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但在这个富丽堂皇的建筑内,并没有任何“新奇性”的事情发生,不需要任何新闻报导,我们也能预知自2007年10月15日上午开始的会议之流程,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都是程式化的,毫无悬念和意外,同样,会议当天和次日于出版的国内报纸几乎是用一个模子刻版出来的,没有任何悬念和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万众瞩目的十七大本身没有新闻,古板的会议讲话和千篇一律的新闻报导只具宣传意义,真正的新闻要等到十七届一中全会召开后的常委亮相时才会产生。

当然,采访十七大的中国国内记者只占新闻从业者的极少比例,中国记者中的绝大多数在十七大召开期间仍要坚守岗位,并未放假回家睡觉,可是,这一周却似乎成了他们的冬眠期,打开国内的报纸、电视,我们会发现在这段时间内,记者们集体放弃了采写新闻,为了十七大的顺利召开,宣传系统早就通过文件和电话通知的方式,要记者们闭上嘴巴,于是,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煤矿爆炸、车祸、环境污染、群体上访、发表公开信、贪污腐败、违法拆迁、非法拘禁乃至于夫妻吵架这样有违 “和谐”的事情,统统不能进入新闻的视野,与此同时,充斥我们眼前的大量讲话文件、代表发言、专家观点、理论阐释等等更是与新闻无干的东西。

境外记者的报导虽然不受中宣部的控制,但是他们同样无法给我们提供新闻。首先,会议的保密程度仅次于建国前的历次党代会和文革时期的九大,参加会议的两千多名代表连上网都属于违法会议纪律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境外记者们只能欣赏人民大会堂里毫无悬念的公开表演而无从进去“会议背后的会议”,而在那里才会发生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其次,即使境外记者发出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新奇性”的报导,也无法满足新闻的“公开性”要求,我们既不被允许订阅境外报纸、收看境外电视节目,更要在十七大召开之际承受封网加剧的现实,就连通过互联网获得歌功颂德之外的信息都变得异常艰难,此时,新闻确实显得过于奢侈,对中国民众来说,如果不想忍受各电视台没完没了的主旋律聒噪,就只能关掉电视。

也就是说,对那些习惯于通过新闻了解天下事的人们来说,十七大召开以来的这几天成了一段时间上的空白,无法确认的小道消息满天飞,真正的新闻却看不到。作为受现代文明熏陶的新闻受众之一,我希望十七大赶紧过去,让我们的生活从敏感期回归正常。“正常情况”下,虽然我们也要忍受中宣部的新闻过滤,但利益分化、众声喧哗的时代中,除了最高权力者的最高会议,没有什么借口能让所有媒体噤声,于是,我们便可以或多或少地读到或听到一些新闻,聊胜于无。尤其是,作为一个偶尔书写时评的三流写作者,这种全面的新闻缺失状况会堵塞我了解社会的信息渠道,加之同一时间内国内各大网站纷纷收紧发贴和审贴的标准,令人深感郁闷。

好在会议即将过去,无论如何,新一届常委的亮相对中国人来说是件不小的新闻。虽然“何时”、“何地”、“何事”都是程式化的,但“何人”却充满了悬念,而不被公开报导的“何故”,更会给人们以广阔的想像空间和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我更大的期望(也许是奢望)是:新一届常委能给中国新闻界以宽松的生存环境,让民众知晓一些真正的新闻。

2007年10月20日

原载《议报》第325期(略有更动)


********************************************************

购票从速!新唐人“圣诞奇观”晚会尽显东方神韵


 
分享:
 
人气:16,401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