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兩岸熱門話題精彩問答:海外精英先加入中共再瓦解之?
 
2006年3月1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2006年3月4日在佛州舉行的「2006海外華人新思路」佛州研討會上,與會者提出了許多兩岸民衆關注的熱門話題。 作家章天亮先生等的精彩回答贏得觀衆的陣陣掌聲。

聽衆問:個人認爲退黨是消極的推翻中共的做法。建議海外教授回國加入共產黨,成爲中共各級高官,再分化瓦解中共。

章天亮:關於入黨的問題,不但臺灣人對共產黨了解不夠,包括中國大陸黨員對共產黨的認識也是不清楚的。共產黨有自己整個一套思維和行爲方式,在外界是非常難以了解的。它的整個想問題的方式,都是反人性的。我給大家講一些事情,是我聽辛灝年教授講的。

1959年毛澤東搞大躍進,引發大陸一場大饑荒。從1959年冬天開始就餓死人。當時安徽的省委書記叫曾希聖,原來是新四軍的七師的政委,和毛澤東的關係非常好,作爲安徽省委書記,貫徹毛澤東的大躍進路線貫徹的非常賣力。安徽省在這場大饑荒中,餓死7-8百萬人。中間他被調到山東省做省委書記,山東省在這場大饑荒中餓死9百萬人。一個人的責任,造成上千萬人的餓死。這麼一個人,在1962年大饑荒結束後,在北京召開一個7千人大會,當時中共國家主席劉少奇主張要槍斃他。毛澤東說,這個人是個好人。因爲他貫徹的是黨的路線。結果把他保住了。安徽省省委書記有一個副手,叫張凱帆,曾到安徽省無爲縣作了調查,因爲那是一個大縣,那裏是全國的米糧倉。那個縣150萬人,張凱帆發現已經餓死了90萬人。還剩60萬人。「人相食」,就是人吃人了。張凱帆心裏受不了,下令開倉放糧。當時並不是沒有糧,有戰備糧。調出來給老百姓,爲了救活60萬人。毛澤東說張凱帆是壞人。把他抓捕手銬腳鐐地關起來,關了20年,到四人幫被打倒後,還關了幾年,到80年代初才放出來。

這反映出共產黨的思路。作爲一個正常人是無法理解的。它首先想到的,不是老百姓的死活,而是黨的利益。

那麼到今天,共產黨變了沒有?大家可以看到,去年10月哈爾濱松花江事件,吉林省吉林市特大的爆炸造成水污染,流入松花江,黑龍江省發了一個公告說,哈爾濱全市進行水管檢修,停水4天。什麼水管檢修?就是因爲水污染。喝了那種水要死人的,不敢跟老百姓講。過了一天換了一個公告,說水受了污染。老百姓就問,你爲什麼在一開始的時候不告訴我是水污染?應該一開始就告訴我!爲什麼說是水管檢修?

作爲一個人來說,喝了這種毒水會死人,你不知道嗎?作爲一個人本能的反應,最基本的反應應該告訴人啊。就像SARS來了一樣,這是傳染病,又不是你共產黨造成的,怎麼會不知道如何反應?但共產黨第一反應就是隱瞞。這就是共產黨一貫的作風。

他們在選拔下面的人時,就是以這個爲選拔標準。你入了我的黨,如果你要想往上升遷的話,你必須做到黨對你的要求。就是黨性要壓過人性。一切以黨的生存利益爲目標。前一段時間,遲浩田有一段講話,如果要我們在幾億中國人的生命和在黨的生命之間選擇,我們怎麼選擇?我們當然選擇共產黨的生命,誰讓我們是共產黨員。它就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

江澤民在16大下臺的時候,提拔了一批人做政治局常委。我給他總結了3個大多數:第一個,貪污腐敗的人佔大多數;第二,鎮壓法輪功最得力的佔大多數,羅幹,曾慶紅,吳官正,李長春,賈慶林;第三個,江澤民親手提拔的要佔大多數。

共產黨的想法啊,不在共產黨以內,不知道他怎麼想的。在共產黨以內的,也基本都被它洗腦了。中共所犯下的罪惡實在太大了,它要是能改良的話,它馬上就要下臺了。所以想方設法隱瞞。隱瞞不住就要殺人了。

過去當出現天災人禍,重大社會矛盾的時候,皇帝要承認我錯了,下罪己詔,並採取減膳、放宮女出宮等許多措施以平息民怨。共產黨卻不認爲它錯了,瞞不住的話就殺人,通過鎮壓的方式,延續它的統治。債累積的越來越高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退後的可能性。

所以你想入共產黨改良它,只會有兩個結果:要麼被共產黨污染,變得像共產黨一樣,要不就是趙紫陽的下場。所以退黨潮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不再受共產黨任何黨性的控制,我就要從良心出發了。當年八九年六四事件中的那些軍人,如果從人性出發的話,能開槍嗎?汕尾這次武警和百姓發生衝突時,從人性出發,就會看到,這些老百姓的地被人搶走,人都活不下去了,能對他們開槍鎮壓嗎?從最基本的人性出發的話,是做不出來的。就是因爲共產黨對他們的洗腦,讓他們的黨性壓過人性。而這種洗腦不是個別性的,而是全國普遍的。我們就是要擺脫這種洗腦,從精神上擺脫它。所以要退黨。

聶森教授:簡單的用牙膏作比喻:刷牙的時候,牙膏一擠出來就是圓柱形的,想擠出方形的是不可能的。共產黨的邪惡本質和體制情況就像牙膏一樣,不要回去入黨,一入它那種黨文化的環境就變成它那種牙膏了。很多人退出中共不正是分化瓦解它嗎!它不就垮了!

 
分享:
 
人氣:15,93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