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國是」是傳統漢語中專指國家大計、國家政策方針的專用詞彙,是正規的書面用語,語境莊重、嚴肅,例如,「願相國與諸大夫關定國是也。」——《後漢書.桓譚傳》;「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清.梁啓超《譚嗣同傳》;「國是如此,丈夫何以家爲!」 ——《老殘遊記》,而「共商國是」這樣的詞彙則是固定的,不能寫成「共商國事」。

「國事」指國家事務,也可泛指一切跟國家有關的具體事情,如:「國事宜勤,暇時保養,切勿記念。」 ——《紅樓夢》。

從字面意思上看,「國是」的「是」字,其含義從一般意義上引申而來,有「到底應該怎麼做」這層意思,而「國事」的「事」字則僅指客觀具體的事情。從語境上理解,「國是」爲國家政策方針等重大的決策,而「國事」則是比較具體的事務,由此「國是」與「國事」孰重孰輕是非常明顯的。

在平時瀏覽古籍和 49年之前的報刊書籍的時候,看到的基本是「國是」一詞,而「國事」則用之甚少。即使「解放」初期報刊上還在用的,而後來則基本是「國事」,就象沒有「國是」了一樣。現在臺灣、香港等地區還是用「國是」這個詞。2001年邪黨的《人民日報》在報道「兩會」時就出了笑話,他們的報道標題「政協委員同國家領導人共商國是」被讀者連續打電話詢問是不是排版錯誤,以至於編輯不得不另行撰文進行解釋。其實,大陸的語文課本中也是講過「國是」一詞的,但是從《人民日報》這件事情來看,不但可以看出大陸文化教育本身的失敗,也能夠看出這些所謂的「黨的喉舌」在破壞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正是他們自己整天拿「國是」當「國事」誤導民衆的,要不也不至於顯得讀者那麼沒有「文化」了,並且最終自己給自己弄出了麻煩。

《道德經》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簡單的意思是:治理國家,特別是制定基本國策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萬分小心才行,要不一個隨意的決定可能會給國家和百姓造成巨大的不良影響。看看邪黨五十年來是如何「治理」國家的!別說那些基本是十年一次的全國性運動,邪黨在日常「治理」中又何曾慎重考慮過國家和百姓呢?由此,筆者體會到由「國是」到「國事」的變化很有意思,這個變化恰恰說明了邪黨拿國家大事不當回事,肆意妄爲的實際情況。中國文字確實有獨到的魅力,一個詞語的變化竟然有這樣的深刻意義在,這難道不是體現了冥冥中暗含的神意嗎!

《正見網》 (原題目:從「國是」到「國事」 揭示邪黨對國家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