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李長春收緊輿論引發農民抗議潮?(圖)
 
2004年4月2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在中國宣傳部門收緊輿論後,近日在河北唐山、福建的寧德地區福安市、河北的秦皇島市反而出現農民集體聯署要求罷免地方官員的風潮。有評論指出,中國收緊媒體監督地方問題的政策,反而導致社會穩定的安全閥失靈,有關事件已經讓江澤民在政治局的親信,一心要整頓傳媒的政治局常委李長春遭到巨大壓力。

據亞洲時報記者田鏡22日報導,近日媒體焦點都放在安徽阜陽的毒奶事件。可是,對於發生在河北,福建福安和河北的秦皇島的農民維權運動,中國媒體卻只能選擇沉默。

就在河北唐山一萬多農民要求罷免唐山市委書記張和的全國人大代表資格的事件餘波未盡,在福建的寧德地區福安市、河北的秦皇島市又傳來了農民大規模舉行公民連署,要求罷免當地黨政首腦人大代表資格和行政職務的罷免風潮。

在唐山市各級官員沉浸在新年長假中,1月27日(年初六),該市所屬4縣2區:灤南縣、遷安縣、玉田縣、豐南區、豐潤區、樂亭縣的2.3萬移民的30位代表,自發聚首學習憲法,討論依法維權,決定收集廣大移民自願簽名罷免張和的人大代表資格的動議,通過了一《動議書(草案)》。

他們半個月收集到自願簽名11283個簽名。二月底,代表到達北京,打算把簽名交人大常委之際,唐山公安在北京大舉搜捕10位代表張友仁、李鐵、張豹、侯春華、侯青林、耿國憲、張金泉、柴廣、喬佔科、陳國清;他們分別受到關押問話等對待,協助農民維權的著名法律學者俞梅蓀則表示遭受來自唐山市的公、檢、法公職人員的監視和騷擾。

幾乎在同一時間,在進行多年的上訪無效和多次提起行政訴訟被法院拒絕立案後,2004年春節前後,福建福安的農民代表、河北秦皇島的移民代表紛紛行動起來,他們決定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罷免那些尸位素餐、迫害百姓,不履行自己職責的貪官們。爲此,廣大農民代表挨家挨戶,翻山越嶺,到農民家請年滿18週歲的、有選舉權的公民進行連署,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各地農民已經彙集了一萬多公民的連署。

在2004年3月全國人大召開會議期間,福建省寧德市和福安市公安局派遣大批警察到福安各鎮正在籌備罷免活動的村莊,強行收繳農民的公民連署書和罷免動議書,農民們紛紛把它們藏起來,但還是很多公民連署書被福安警察搜走焚燬。福安的罷免活動組織者繆紹和、葉銳武多次被警察抓到派出所拷打、審問,追查罷免事件的幕後黑手。繆紹和還被當地警察以所謂的賭博罪抓到監獄非法關了10天。當地政府派警察把各村組織罷免的領導人24小時看管起來,不讓他們活動。

與此同時,在河北的秦皇島,一萬多滿族移民也學唐山移民,他們的頭領董達在接受完《紐約時報》的採訪後,被秦皇島到北京的警察把他抓回家,24小時看管起來,不讓他出去帶領農民送罷免動議書。秦皇島市的警察把參與組織罷免活動的農民領袖全部監禁起來,把他們的電話全部掐斷,不讓農民舉行罷免活動。

有評論指出,2004年也許將成爲中國農民的「罷免年」,這是中國農民維權史上的重大一筆,也是中國民主法治建設史上的重大事件。

要追尋這些問題的根源,有的宣傳官員還以爲農民是受到較早時的暢銷書《中國農民調查》鼓動所致。現在這本書已經被禁止售賣了,但結果卻依然是往官方不願見的方向發展。愈是禁止討論,抗爭維權風潮愈多。

有中國記者指出,歸根究底,上述的農冤情,都發生超過十年或以上,可惜媒體一直無法暢所卻言,以致農民冤情一直無法上達;如果中國一早有實質的輿論監督,這些問題受公衆和領導關注;這些官員就不會爲所欲爲,令這些事件爆發成一連串的罷免風潮。所以,說到底,就是媒體的作用不彰,社會安全閥失靈,才會出現如今局面。

有中國傳媒人士指出,負責意識形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雖然口口聲聲要支持「增強輿論監督」,其實質卻是藉「大局」和「政治」的前提,阻止媒體發揮其應有功能。

尤有甚者,不少中國傳媒人都擔心,即使報道非政治性的社會問題;也會遭到領導清算;近日原《南方都市報》副總編輯,原《新京報》總編輯程益中,更以「貪污罪」被拘捕。由於《南方都市報》曾率先報道非典和孫志剛被廣州公安收容期間毆打致死案,有人質疑程是否因爲開罪廣東領導被「報復」。巧合的是,李長春也曾擔任廣東省委書記。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李長春下令收緊輿論控制之前,他本人就被媒體翻了舊賬。去年底由中國傳媒廣泛報道的貪官外逃自殺數據,數字顯示,廣東和河南問題最突出。有趣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兩個地方都曾出任一把手。《世界經理人》雜誌去年曾公佈一份「中國部分省市官員外逃、失蹤、自殺統計」。在其中廣東失蹤官員790,外逃1240,自殺74;河南失蹤512,外逃854,自殺145。這個統計曾被中國多家媒體引述,三月時在中國互聯網廣泛流傳。之後,中國就下令封殺一切敏感題材。

 
分享:
 
人氣:16,33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