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香港銀行進軍內地 「錢途」堪憂(圖)
 
2004年4月1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隨著《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簽署,香港銀行進入內地市場的資金要求突然從200億美元降低至60億美元,香港八家本地註冊銀行可以進入內地,並可以在兩年營運及取得盈利後申請人民幣業務。永隆銀行、大新銀行等八家銀行開始以各自優勢在大城市搶佔一席之地。香港金融管理局預計,未來三年香港註冊銀行將會在內地新設約20家分行。各大媒體將這個即將出現的新動向稱作「掘金新路線」,但對於了解中國內地真實情況的人士來說,各界對於這個消息的樂觀程度過高,同時這個定論也爲之過早。

內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以他與內地金融界多年接觸的經驗,港資銀行進軍內地的前景,要用「令人擔憂」來形容,理由有以下數點:


真的是「掘金新路線」?
一、「大禮包」背後的政治因素

沒有單獨存在的國家經濟行爲,其背後一定會有其政治目的。早在2000年,香港商界就提出建議,要求央行降低銀行業北上的門檻,2002年3月,時任央行行長的戴相龍來到香港,斷然拒絕此要求,由此香港商界幾乎準備放棄這個想法。

但是一年後,香港市民在7月1日的數十萬人的遊行之後,隨之而來的CEPA卻出人意料地宣佈港資銀行進入內地的門檻由總資從200億美元降到60億美元。

這個並非「大禮包」,而只不過香港市民對民主要求之強烈觸動了中央政府的神經,從而轉換手法控制香港而已。在一些中央領導人的眼中,香港目前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其國際性的金融地位,以及成熟的制度和大批的金融人才,如果控制了香港的金融,才能真正地控制香港,而讓香港銀行到內地去「掘金」,是拖住香港金融的第一步。

在「銀行多過米鋪」的香港,滙豐、中銀、渣打和東亞四大銀行佔據了香港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所以,像永隆這樣的華資銀行只屬中小銀行之列,靠本地擴張來獲取利潤的空間已經很小了,所以拓展市場成爲港資銀行的迫切願望,突然到來的機會怎能放手。

二、如何應對中國金融界腐敗現狀

進入內地開展業務,各個銀行就要面對內地金融現狀,這些巨大的差別無疑是很艱難的挑戰。

*內地金融法律的缺位

與金融相關聯的法律,香港和內地的有著很大的差別,相比之下,內地的金融法律是很多漏洞的,甚至可以說是爲政權服務的,給諸多的金融腐敗提供了空間。進入內地後,港資銀行將必須遵守內地的金融,許多在香港可以通過法律解決或避免的問題將會擺到他們面前。比如貸款過期不還的問題,既使法院判決勝訴,如果貸款方有官方背景或其他背景,執行將是一件遙遙無期的事情。這種例子在內地天天都能看到。

*制度性腐敗

目前中國司法機關正在對前中國銀行副董事長劉金寶因涉嫌經濟犯罪進行審查。前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雪冰被終審判處有期徒刑12年,沒收個人部分財爲。但是內地金融界並不震驚,只是覺得這兩個人運氣不好,沒來得及跑掉而已。

資金和官員通常是一起外逃,是目前中國腐敗的一個新動向。至目前,外逃的中國官員已經超過五千人。而外逃的資金數目,根據香港金融專家朗鹹平教授透露,至 2002年已經達到了人民幣3萬億元。而中國2002年的全民儲蓄存款總額爲人民幣8萬7仟億元,這就是說,外逃資金總額是當時中國全民儲蓄額的 34.5%。到目前爲止共有多少,沒人能統計,按照內地某省反貪官員的話說,「那是個黑數!誰也不知道。」

根據今年「兩會」期間官方宣佈的數字,在2003年末,中國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有2萬4仟4百億元,這種呆帳、壞帳追回的概率幾乎是零。

光是以上數字相加,已經接近中國個人儲蓄總額的一半,我們看不到的還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按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編制的「金融腐敗指數」,將腐敗程度的最大指數設定爲10。而中國金融在2002年至2003年度,腐敗指數最高達到7.26。但這只是官方自己宣佈的,腐敗到何等程度,只有等香港銀行自己去體驗了。

*地方政府債務

2000年,官方宣稱全國地方政府的負債是3仟7百億,並且承認只是各地交上來的模糊數字。

按中國的法律,地方政府不允許出現赤字,所以「地方政府債務」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中國人的重視。其實中國被炒得熱火朝天的拖欠下崗職工工資、拖欠民工工錢等問題,都與地方債務有關。

目前排在第一位的地方債務就是銀行貸款,據專家們估計四大國有銀行每家至少有上千億。各地政府的高層官員要做一些「政績工程」,要貸款,銀行必須批,否則會影響到它在當地的生存。同時會出現一個怪現像,因爲風險很大,當地怕自己的銀行陷進去,嚴格控制本地政府下屬的商業銀行進入。

比如上海的磁懸浮火車項目花了將近100億,但目前這個項目收益不好,銀行的貸款回收就面臨很大風險。像這一類有政府背景的貸款,叫做政府項目工程貸款,貸款數目一般都很大,一旦出問題,對各家銀行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三、「雪崩式」的經濟隱患問題—民間儲蓄


香港銀行爲招徠生意 打起人民幣牌
到2003年底,中國的個人儲蓄額已經達到人民幣11萬億,而前面說到的外逃資金和無法回收的貸款,其實就是中國的民間儲蓄的一部份,這個情況讓民間儲蓄成了一座隨時都崩塌的巨大雪山。

可以用「雪崩」來理解這個問題。很多人見過下雪,雪花輕得落地無聲,但慢慢積累,可以成爲雪山,沒事的時候很好看,一但發生雪崩,毀壞力是極強的。

儘管金融專家警告,中國的儲蓄進入「負利率時代」,但人們還是隻能選擇存錢。所謂負利率,即物價指數(CPI)快速攀升,導致銀行存款利率實際爲負。據中國官方資料,到2004年初,CPI同比增幅已經達到3.2%,讓目前銀行存款的實際利率爲-1.616%。

產生「負利率」的主要因素是近期中國的建設投資過熱。鋼材、水泥等基建材料,以及地皮爲等大宗商品的上漲更爲明顯。這個建設投資過熱的原因有多個,界業人士認爲是中國的官商結合之下,利用現有的政權權力來獲取最大利益的具體表現,如低價拆遷,儘管造成大量的暴力案件,但卻是官商們發財的最快途徑。

按目前11萬億銀行存款計算,每年大約悄然流失200億元。但中國大城市的存款還在增長,中國銀行在2004年初,上海支行的存款比去年同期增長150%,北京的支行存款就增加了1仟8百多萬。

爲什麼要將錢存入銀行呢?因爲中國現行社會福利制度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讓大量的退休工人及失業工人的沒有醫療及福利保障;加上沒有什爲好的投資渠道,使存錢成爲必然。

股票市場是較爲普遍的投資渠道,但中國社會的信息封閉,監管的腐敗,讓股市成了銷蝕財富的無底洞。從中國的二級股票市場設立至今,已經虧損8900億,其中大多是散戶的錢,所以錢放進銀行更有安全感。

1989 年在中國發生的「八九事件」,對中國的影響巨大,至今還是中國人心中的陰影。被公認爲引發「八九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腐敗和物價。在中國官方出版的《中國改革大紀錄》第三卷的1759頁上寫到「在1988年8月對16個大中小城市的1萬2仟名職工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腐敗,導致的財產分配不公平引發不滿;二是物價上漲過快,各地出現擠提銀行存款,搶購各種生活用品。」

中國目前的一些情況,已然與以上描述的情形有些相似,難題擺在中國高層領導人的眼前,香港銀行在這麼一個充滿危機的時刻出現在內地,真是令人擔憂的事情。

四、香港銀行的出路何在?

當談到香港銀行到內地的前景時,他笑了,說既然香港銀行已經進到內地來,就要面對出現的一切問題,退回去的可性不大。中國對外資是一種「寬進嚴出」的管理方式,就是說,外資可以用各種方式進來,內地會給予各種優惠,包括免費使用土地等,但要離開就會遇到各種阻力,硬件設備如廠房、機器是不準搬走的,資金要大筆地匯出中國也是很困難的事。

香港銀行在內地獲利的可能性很大,但有多大的利潤就必須承受同樣大的風險,如面對地方政府的貸款要求怎麼辦,及如果民間儲蓄出現危機如何對應等等。香港銀行需要足夠的心理準備。

最後,他用中國的歇後語比喻香港銀行進軍內地的處境,「蒼蠅飛進玻璃瓶——前途光明,難尋出路。」

 
分享:
 
人氣:15,11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