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文化 › 文章: |
「花園網」突破中共網絡封鎖 (多圖)
第一部份 網絡封鎖 一、封鎖網絡是謊言統治的必然結果 自由的互聯網意味著自由的信息流通,誤解的消除,謊言的被揭穿,以及依靠謊言而維持的東西的破產。於是中國的網絡發展,從第一天開始就一直在操練著一邊發展網絡,同時大力封鎖的左右互搏之術。 大紀元時報和博大出版社出了一本新書《紅朝謊言錄》,這本書揭露了中共建黨以來的種種聳人聽聞的謊言和在謊言欺騙下發生的慘劇。一週前參加這本書的首發式,又聽到很多同樣讓人驚愕和痛心的更多紅朝謊言。事實上這本書揭露出來的仍然只是少數。中共的統治,乃至中共的歷史都是從暴力和謊言開始的。謊言是如此之多,如此之系統,如此之有欺騙性,以至於謊言不只是謊言,甚至改變了很多很多人的思維。一個謊言並不可怕,因爲真相能夠揭露它。當謊言因爲重複一千遍而被公認爲真理的時候,人們的思維會因爲失去了理性和事實而扭曲,在這樣的思維下,謊言可以盛行,真理反而會被斥爲異端邪說,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從中共建政以來的歷史看來,他們很大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 中共得以將謊言維持這麼久,一方面靠政治迫害及其所造成的恐怖讓了解真相的人噤聲;另一方面則是靠封鎖信息,控制媒體,切斷人們了解真相的途徑。如果說這幾方面中共都做得很成功的話,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如果這個新的傳播領域失去控制,如果在網絡上出現自由的聲音,這個謊言維持的平衡會被打破,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的真相會導致謊言的破滅,和紅朝的覆滅,這是共產黨萬萬不想看到的,因爲這不僅意味著失去權力,而且意味著被人民審判。所以從互聯網進入中國伊始,中共在無法拒絕互聯網的情況之下大力氣封鎖網絡,以圖在信息時代繼續維持作爲它統治的基石的謊言系統。 二、「The Great Firewall」和金盾工程 中國封鎖網絡對國際社會並不是新鮮事。外電報導多把中國的碩大的網絡封鎖叫做「The Great Firewall」,這大概是因爲中國有舉世著名的The Great Wall(長城),而這個Firewall(防火牆)從規模到投資、到技術的先進性、到封鎖之複雜、之嚴密、之聳人聽聞等方面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就把這個工程叫做The Great Firewall。然而The Great Firewall的目的卻與國人引以爲榮的長城有很大不同:The Great Wall適用於抵禦外族入侵,而The Greate Firewall則是槍口對內,爲了限制,監視,甚至抓捕國人。 中國網絡監視與封鎖系統的官方名字是「金盾工程」。 金盾工程1998年開始立項,計劃2004年完成(一說2006年,但可以肯定的是網絡封鎖在中共掌權的時候不會停止),前期投資 8億美元約64億人民幣,名義上是公安自動化系統,實際包括一個綜合的、多層的、包括網絡各個環節的網絡封鎖和監視系統。金盾工程是個很有欺騙性的名字。金盾兩個字本身給人以防護之意,就像The Great Firewall一樣,這個名字讓人想到的是一個抵禦外部攻擊的防禦系統。實際上,這是個「槍口向內」的系統。 關於這個系統的規模,有幾個經常被引用的數字。在哈佛法學院一個研究組的報告中,被測試的204,012箇中國國外網站中,有50,000個網站無法從中國訪問。然而這個測試結果並不準確,因爲測試時沒有考慮到在測試中會引起誤報的一個封鎖手段---有延遲和延時的URL過濾。事實上這個測試報告也成了中國網絡封鎖的一個犧牲品。 2000年江澤民在採訪中對CBS記者華萊士問題的回答中對金盾工程的目的作了總結: 華萊士:你爲甚麼封鎖網站,包括BBC和華盛頓郵報網站,理由何在? 從下面對封鎖系統地介紹不難看到,江澤民確實做到了對網絡「儘可能地限制。」但是從更多的討論中可以看到,江澤民「對中國發展無用的信息」應該準確地解釋成「對江澤民和中共維持它的統治不利的信息。」 三、網絡封鎖與監視系統的功能 金盾工程的核心是一個網絡封鎖與監視系統。它的主要功能是: ● 封鎖信息流通 ● 重點對像監控 ● 情報收集 ● 破壞 四、網絡封鎖系統工程 整個網絡封鎖工程不是一個技術工程,而是一個涉及技術(電信與網絡服務提供商)、行政、公安、國安、宣傳等多個部門的系統工程。封鎖網絡所採用的手段也是多方面的: 技術 ● IP地址封鎖 行政 ● 網吧 宣傳 ● 改變互聯網定義---江綿恆:「中國必須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網絡,獨立於互聯網之外。」通過在這樣一個封閉網絡中營造歌舞昇平來掩蓋封鎖網絡的事實。 ● 多個層次的美化:對於掩蓋不了的,則巧立名目,瞞天過海。對於名目也找不到的,則暗地裏強制實施。 不擇手段的手段:公安與國安,網警和網特 ● 在國內非法拘禁,酷刑逼供,重點對像監控 ● 在國外散佈言論進行名譽侮辱 ● 攻擊網站,入侵服務器 ● 大量發送病毒郵件 五、封鎖內容 在網站方面,被封鎖的主要有以下幾類網站: ● 新聞網站 對兩個即時通訊軟件和一個聊天室封鎖關鍵字表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封鎖信息內容的興趣所在: 聊天室關鍵字過濾 (除色情類外) 對人權、民主的封鎖早已有之。這是中共集權本質所致。這類詞彙中,有時候甚至包括「國家」、「政府」、「自由」之類無法再普通的詞彙。大概這就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先生對於「人權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的定義。 近年來最讓中共緊張的是任何和法輪功,以及法輪功學員講真相有關的詞彙。在有些綜合過濾系統中,法輪大法的主張「真、善、忍」三個字不能以任何組合、任何順序出現在一個句子的任何位置。對這三個字——人類普適的美好價值——的封鎖是中共邪惡本質的一個生動寫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名類。 人名類可以說包括兩部份,一個是「Hall of Fame」,一個是「Hall of Shame」。爲甚麼這麼說呢?因爲被封鎖的人名裏面包括兩類人的名字:一類是一些敢於說出真話的人,敢於爲民請命的人,敢於堅持真理的人,也就是中共最害怕人們談論的人;另一類則是從江澤民開始的大小昏官、污吏、和其他人人唾棄的人物。這類人無疑又是中共最害怕人們談論的。於是網絡封鎖又成了一塊昂貴的遮羞布。 有趣的是,人名表中本來沒有那麼多名字。可是有的人名表很長,是因爲包括有些人名字的不同寫法,是因爲即使原來的寫法被封鎖了,人們還是會想辦法換一種寫法痛罵這些人,以至於這些新的寫法又會被封鎖,名單就越來越長。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江澤民」,「江賊民」,「江賊命」等等都在人名表中。 從被封鎖的網站類別和關鍵字內容不難看出,江澤民要封鎖的並非對中國發展無用的,還剛好是中國最需要的,卻因爲會動搖其統治而爲江氏所不容的。 第二部份 突破封鎖 一、言論自由是世界公認的基本人權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Article 19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opinion and expression; this right includes freedom to hold opinions without interference and to seek, 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and ideas through any media and regardless of frontiers. 二、突破封鎖是中國網絡用戶的長久的期望 雖然中共封鎖互聯網竭盡目前多所有手段,完全封鎖掉互聯網卻不是容易的事。中國大陸的網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沖出這個枷鎖,自由地訪問網絡。一名國內網絡用戶在經過長時間突破封鎖的努力,終於找到花園軟件之後,在給我們的郵件裏發出這樣的慨嘆: 「空氣是自由的,水是自由的,爲甚麼網絡不是?」 這應該能夠代表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大陸互聯網用戶的心情。 三、突破封鎖技術 突破封鎖的努力大概分爲這樣幾個階段: ○ HTTP代理服務器 ○ 自由網 ○ 智能代理 ○ 自動尋找服務器 目前主要的智能代理除了花園網的系列軟件Garden和Garden G2之外,還有動態網的自由門,動網通和無界網絡的無界瀏覽,無界漫遊。這些軟件使用不同的突破封鎖技術,在封鎖影響某些軟件的正常使用時,可以互相補充。 四、中國國內上網安全 在中國大陸有可能被重點監視的人士,使用互聯網時應該有足夠的安全意識。如果不採用加密措施,網絡通訊會被過濾,網絡活動也有可能正在被監視。 作爲改善上網安全的一些措施,安裝防病毒軟件,個人防火牆軟件都是好辦法。 同時應該養成一些安全上網習慣: ○ 瀏覽 五、中國大陸網友反饋 幾年的努力得到了中國大陸網絡用戶的承認。這一點從網友給我們的反饋信息就可以看出。這裏摘錄幾條: ○ 「謝謝花園網,。。。你們的軟件突破了中共的防火牆,把真實而新鮮的新聞給了我們。」 ○ 「民主是爲了有一個公正、透明的環境,使正義得以伸張,良知得以維護。。。願花園的空氣更加清新宜人。」 ○ 「花園軟件,好樣的!讓我們這些井底之蛙終於衝破中共設置的層層隔離牆,跳出這個充滿了謊言的井底之國,得以在真正的萬維網之中自由衝浪。」 ○ 「感謝花園讓我們了解了真正的中國。」 ○ 「自由的空氣在天上,自由的水在大海;自由的思想在網絡。怕自由,能把天空屏蔽?能把大海填平?能把網絡阻攔?怕自由,唯一的方法是用一塊紅布擋住自己的眼睛,那樣的世界就是一片紅色。」 六、歷史的責任 在中共執政的這幾十年裏,在強權的佑護下,中共製造了太多的謊言,欺騙著一代又一代的國民。中共欠中國百姓的太多了。如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第一次給予我們這樣的機會讓大衆了解真相。希望我們共同努力,還給中國人民久違了的真實。 2004.11.5 (根據演講PowerPoint稿整理)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