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朝鮮共產黨解體 中朝重兵邊境對恃
 
姜平
 
2004年10月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8月,朝鮮從法國進口了昂貴的高級棺材,並用專機運回平壤,北京的朝鮮問題專家認爲,很可能是金正日最寵愛的高英姬因乳腺癌病情惡化去世或即將去世。現年52歲的高英姬在日本出生,沒有明婚正娶但被奉爲朝鮮的「國母」,是金正日多名妻子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人。她爲金正日生下了次子金正哲和三子金正雲。

朝鮮去年開始以各郡爲中心展開偶像化高英姬的宣傳攻勢。因此有人認爲,這可能意味着金正日要在她生的兩個兒子中選擇接班人。情報界人士說,高英姬的那兩個兒子正同金正日另外一個去世妻子生下的長子爭奪接班人位置。金正日對三個兒子均不滿意,所以在接班人的問題上一直搖擺不定。

但有消息說,朝鮮真正的「國母」不是高英姬,而是與金正日關係極好的妹妹,金正日有意讓妹妹的兒子做自己的接班人。

問題複雜在,這個外甥的父親是北韓勞動黨組織指導部第一副部長,手握行政及公安大權的張成澤。他被牽扯到4月21日金正日專列經過龍川火車站的神祕爆炸案。6月17日發行的《月刊朝鮮》最新期報道稱,北韓國防委員長金正日的妹夫、北韓勞動黨組織指導部第一副部長(負責行政公安)張成澤(56歲),根據金正日的指示被軟禁在家。

張成澤的老婆、金正日的妹妹遵旨搬了出去。這意味着金正日對他的態度。即使金正日最後決定讓張成澤的兒子接班,也與張成澤沒有任何關係,他的兒子必須和他劃清界限。

張成澤案牽扯到高層很多官員的身家性命,與他關係密切的人統統被動刑「審查」,一時間高層哭爹喊娘。而平時妒忌張成澤的人更落井下石。張成澤也連累到兩個有權有勢的哥哥:擔任北韓勞動黨民防委部長的大哥張成宇(次帥),820坦克軍政委、中將的二哥張成吉。他們明白不被金正日信任就意味着遲早被殺戮,這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前車之鑑。

最近出了一件大事,金正日的主治醫生金某,突然化裝逃離北韓進入中國,並潛藏在北京郊區。朝鮮的「安全部」和「保衛部」,直接將有關金某的照片、着裝等詳細資料,送到了中共公安當局,並明確指出金某現在北京郊區某處躲藏。

9月末,中共國慶節的前幾天,中共公安按照朝鮮提供的途徑,很快逮捕了金某。南韓發表聲明表示願意接納金某,而中共一聲不出,只是連番訊問金某。中共前些日子放出消息,對金正日已經不耐煩了。這時候,了解金正日王朝動態的「資料庫」送上門來,豈能放過。

10月5日,南韓中央日報透露出一個驚人消息,根據國會昨日進行政府審計時透露的祕密計劃,統一部將在北韓共黨政權垮臺後出面接管,統治北韓,並預算收容至少二十萬北韓難民!可見南韓早就掌握北韓動態。

10月8日,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政府通過衛星照片確認,從十月初開始,三萬多名解放軍陸續集結於中國與朝鮮交界的鴨綠江邊。朝鮮似乎亦回應解放軍的舉動,把精銳部隊迅速調遣到鴨綠江邊,與之對恃。

另外,太陽報引述南韓《朝鮮日報》報導,中國消息人士稱,中國一萬名正規軍本月四至五日左右被緊急調到中朝邊境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三合、開山屯、南坪一帶。由於此軍事調動非常突然,當地並沒有足夠的軍營供士兵入住,部分士兵要暫宿當地農舍,一戶農民接待五至六名士兵。

報導說,解放軍此次調動的原因不明,但由於三合向來是朝鮮難民最多的地區,當地人估計與朝鮮難民問題有關。但在中國的西方消息人士透露,兩國邊境地區並無特殊的軍事變化,亦未發現特別舉動。

延邊自治州一名朝鮮族居民表示,有解放軍向他透露,此次調動是因應冬季將至,可能有大批朝鮮士兵譁變越境。據報,近日朝鮮米價急升至一公斤約一點五美元,國內出現嚴重饑荒跡象。

金正日的主治醫生金某爲何逃走呢?
南韓爲何做出接管、統治北韓,及收容至少二十萬北韓難民的決定?
中共爲何把部隊集結在中朝邊境?
爲何「可能有大批朝鮮士兵譁變越境」?
朝鮮米價爲何急升?什麼情況下才會發生米價急升?

據悉,早已忍無可忍的朝鮮高層反對派突然發生兵變,「安全部」和「保衛部」等國家主要部門也響應造反,不可一世的金正日被軟禁,但金正日的效忠者還在利用手裏的軍隊抵抗。混亂中,很多人趁機逃走,金正日的主治醫生金某就是爲了自身的安全連夜逃出的。

據知情人透露,北韓高層早有人對金正日的獨裁統治深惡痛絕,說凡共產黨統治的地方就沒有別人的活路,一定要推翻,並希望南韓能統一南北韓,讓北朝鮮人民過上人的日子。

北京從金正日的主治醫生那裏得到朝鮮真實情況,驚得目瞪口呆,趕快增派邊境兵力,決不讓北韓人逃過來增加自己原本就解決不了的本國問題。北韓軍隊認爲中共大軍壓境沒安好心,不是想趁機吞併朝鮮就是想扶持金正日繼續獨裁。北韓高層對北京一直豢養金正日非常不滿,說金正日走到今天這步和中共的縱容無法分開。

無論形勢怎麼變化,都會向中共恐懼的方向變化,向朝鮮人民祈盼的道路發展,這是毫無疑義的。

 
分享:
 
人氣:33,60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