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江澤民挑戰國際法
 
2003年12月23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大紀元12月23日訊) 中國的前獨裁者江澤民對國際法形成了獨特的挑戰,因爲他的犯罪是隱藏在信息封鎖的背後,用中國政府作爲面紗。

對於江來說,過去的幾個星期確實是很不好過的一段時間,他肯定也正在關注著發生的一切:

12月4日歐洲媒體報導了德國的紐倫堡地方法庭發出的一項逮捕阿根廷前總統魏德拉(Jorge Videla)的命令。這一命令是根據魏德拉於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當政期間對數千人犯下的酷刑和屠殺罪行。

在過去的這個星期裏,前北約聯軍指揮官韋斯利-克拉克(Wesley Clark)作證前南斯拉夫領導人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sevic)對於發生在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大屠殺事前就有所知,這一屠殺最終導致7000多人喪生。這一證詞是對米洛舍維奇的羣體滅絕罪指控的有力證明。

上個週末,伊拉克的前獨裁者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經過幾個月的逃亡之後在一個隱藏地洞中被發現,幾個月的逃亡生活已經使得他滿臉鬍鬚疲憊不堪。

與此同時,一本關於如何在2025年將世界上最後一個獨裁者趕下臺的讀物正在給北美專欄評論家帶來積極的反響。這本新書以 「打破真正的邪惡軸心」爲標題。作者馬克-帕默先生在他的書中收集了世界上45個獨裁者的名單。馬克-帕默先生曾任美國駐外大使並在美國國務院任職達26年之久。

對於那些獨裁者來說,當今這個世界與60年前相比確實是大不一樣。60年前聯合國劃時代性的採用了一些條款公約,以此來處理那些時常發生的,但沒有被聯合國注意到的恐怖罪行,這些條款公約包括,1948年被採用的聯合國羣體滅絕公約,和1984年開始採用的聯合國酷刑公約。

自那以後,類似的條款和法律在對犯有反人類的罪犯制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事實上,國際法準則在最近已經延伸到那些一直由獨裁者控制的主權國家。詢問一下前獨裁者智利的奧格斯托-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和利比亞的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就一清二楚。

向國際法挑戰

然而, 正在這個世界對獨裁者忍無可忍的時代,1999年7月,江澤民發動了一場對法輪功的殘酷的暴力運動,這一運動被CNN的中國問題資深分析家林和立(Willy Lam)稱爲「重返文革」運動。對於那些熟悉中國現代歷史的人來說,這一比喻使人們回想起那些強迫關押,野蠻毆打和酷刑,故意傷害並導致數千人死亡的可怕景象。

根據法輪大法信息中心統計,有841例的死亡案例已經得到證實,而有消息稱死亡人數爲幾千人,幾十萬人遭到非法拘捕,十萬人未經任何審判就被判勞教。

很顯然,處於國際大赦組織「人權惡棍」之首的江澤民, 其罪行足以與薩達姆、 米洛舍維奇、皮諾切特德這些前獨裁者以及世界上其它獨裁者同榜提名。雖然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江澤民的犯罪,爲什麼在國際法條款如此明確的情況下,江澤民仍然對國際法構成獨特的挑戰呢?答案有三:

個人決定取代國家政策

首先,江澤民完全混淆他個人的意願與中國政府的決策,從而使他本人逃脫罪責。正像馬克-帕默先生在他的新書出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 「江澤民個人做出的這一決定,違背了其他政治局常委會成員的意願,那些政治局常委會成員並不願意鎮壓法輪功,甚至有些人本人或他們的親屬也在煉法輪功。因此我們要江澤民對這一鎮壓運動承擔責任。」

一個新型的羣體滅絕罪

有3萬多有據可查的對法輪功迫害的案例, 如強行逮捕、酷刑折磨、虐殺及其它殘酷的人權侵犯形式。但是對這種正在中國發生的針對法輪功系統迫害的本質,更像是羣體滅絕而不是宗教鎮壓,這一點在國際社會的眼裏仍然還不清楚。

在中共的統治中,已經形成並鍛鍊成熟了一套綜合的,多元化的迫害方法。這些方法的目的是徹底隔離社會羣體的一部分並利用各種暴力手段將其轉化。」轉化」過程中,因使用酷刑,成千人喪失了他們的生命,而這一迫害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象傳統的羣體滅絕一樣將這一羣體成員殺害, 其目的是剝奪他們的信仰。而對這一信仰的根除,攻擊的目標正是作爲人最核心的部分。這是一種令人髮指的反人類罪行。

控制媒體造假

1999年在新西蘭召開的亞太經合首腦峯會上,江澤民與比爾-克林頓會見。據聯合新聞社報導,江澤民將一本由中國宣傳機構所編制的誹謗法輪功的小冊子送給了克林頓,無疑是想讓當時身爲美國總統的克林頓與他保持一致。類似魔化法輪功的材料也被送到世界各國政府和媒體,所有這些材料都被人權觀察和國際大赦等人權組織稱爲是「無根據的」「假的」或「巨大宣傳造勢」的一部分。

很明顯,許多中國觀察家知道江政權正在散佈關於法輪功的謊言,但是當這種謊言的散播達到如此全面徹底並具有如此大的規模時,這些謊言仍然具有促使人們轉向反面的效果。

 
分享:
 
人氣:16,51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