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英国首相布莱尔要“倒萨”?老江坐不住了!
 
大陆一读者
 
2002年9月28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读者按:布什公布了几个邪恶轴心国名单,没有咱中共,可是奇怪的是,无论国际舆论谴责哪个邪恶轴心国都好象要扒中共的皮、抽江泽民的筋,中共喉舌们一定要大骂特骂。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还在时,本拉登还活着时,您瞧咱中国的主要大媒体那忙,可着劲地骂。骂谁啊?谁和塔利班政权、本拉登作对就是和咱中共、和咱江主席作对!

这不,塔利班政权也亡了,本拉登也死了,中共赶忙辩解和塔利班没关系,但是没长记性。英国政府刚公布了萨达姆侯赛因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世界安全的罪证时,要打击邪恶时,江政府又心痛了,不信,您看今天在人民网刊登的一篇文章,全文转载,最能表明立场的是文章中的那些引号,每一个引号都带着仇恨,它们仿佛在叫嚣:不许打击邪恶轴心!

这不过是众多文章中的一篇:


人民特稿:布莱尔抛出“倒萨”证据之后

人民网驻英国记者 史宗星


24日上午8时,英国政府按预定计划公布了“倒萨”证据,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世界安全的“罪证”报告。报告共55页,图文并茂,是布莱尔首相一段时间以来呕心沥血的结晶。

报告对伊拉克提出多项指控:从未放弃制造生化武器的计划;储藏了20枚射程650公里的萨达姆式导弹,可携带生化武器弹头,在接到指令45分钟后即能发射;制造核武器的计划正在进行,并试图从非洲获取铀原料;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导弹,整个中东、希腊和土耳其都在其射程之内……

布莱尔为报告写了序言。他说,伊拉克一直隐瞒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真相,而且从以往联合国对其进行武器核查中汲取了教训。因此,即使现在恢复对伊武器核查,萨达姆肯定会设法尽量掩盖其武器真相。布莱尔的话暗示,尽管伊拉克表示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对其武器重新核查,但不可能消除萨达姆造成的威胁。

报告公布的头天晚上,布莱尔把所有内阁成员召到唐宁街10号,开了两个钟头的“特别内阁会议”。会上,阁员们阅读了报告文本,布莱尔把萨达姆的“罪行”数落了一遍。有报道说,布莱尔还找几位对他的伊拉克政策持怀疑和反对态度的大臣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散会时,一直强烈反对对伊动武的大臣肖特女士说,会开得很好,内阁达成了一致。

内阁会议后,布莱尔对这份报告的“说服力”似乎更充满自信。他通过发言人说,该报告“将拆穿伊拉克所说的不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表明来自萨达姆的威胁是“现实而严重”的,而以往联合国实行的遏制政策已不奏效。发言人说,布莱尔希望联合国在处理伊拉克威胁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也强调英国对伊无视联合国决议的行为不会置之不理。

报告赢得了部分人的欢迎和支持。有人称报告提供的证据具有“权威性”。在当天上午举行的议会下院“紧急辩论会”上,保守党领袖邓肯·史密斯对布莱尔公开表示支持。他说,报告表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英国构成了“潜在威胁”,“当所有其他努力失败之后,战争应是最终选择……英国绝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毫无疑问,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

但英国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领袖查尔斯·肯尼迪发出了警告:在没有联合国授权和国际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对伊贸然采取军事行动“将在国际事务中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他说,“目前所有的努力应集中在让联合国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问题上。”他奉劝布莱尔“要维护英国的道德威信,维护英国议会的权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在议会辩论中,有数十名工党议员坚决反对对伊动武。工党女议员黛安·阿博特把报告称为“受了潮的爆竹”。她说,报告“不过是把已经公开的信息重新加工组合而已”,“看来更像一场公关表演”。另一位工党议员乔治·加洛韦则把报告称为“虚构的故事”。他说,“现在唯一可信的人,是了解情况的联合国核查人员,而不是那些为宣传目的而炮制这份报告的人。”在独立电视台当天举行的访谈会上,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报告提出的证据“不足以构成对伊开战的理由”。

这份报告赢得了大西洋彼岸布什总统的好评,他称这是英国政府支持美国立场的一个表现。但报告激起了伊拉克人的极大愤怒。伊外长萨布里说,布莱尔提出的证据全是“谎言”。俄罗斯外长认为,英国抛出这个报告是为了“轰动一时的宣传”,伊拉克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有联合国的专家才能下结论”。

英国舆论评论说,报告虽然在议会赢得了“谨慎支持”,原来意见分歧的内阁至少表面上表现出“一致”,但报告并“没能完全说服公众”。25日出版的《独立报》指出,萨达姆有能力生产某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毫无疑问的,但值得思考的是,他目前究竟有没有动机使用这些武器攻击西方国家或这些国家的盟友。“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萨达姆会这样做,那么,单方面对伊采取军事行动的依据便不复存在。”

BBC的报道说,报告虽然出台了,布莱尔“依然大伤脑筋”。一些反战团体和组织,本周末将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大规模抗议集会;在即将召开的工党秋季大会上,布莱尔也会遭到党内反战情绪的强烈冲击。

(人民网伦敦9月25日电)


来源:人民网 2002年9月26日

 
分享:
 
人气:13,04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