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江澤民派人監控曾慶紅 恐嚇信直接送給朱熔基
 
林凌
 
2002年8月13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北京高層逐漸都明悉,十六大名單如此難產是因爲76歲、懷裏揣着硝酸甘油、有今天沒明天的江澤民要選出鐵桿保江派,不但要效忠江本人,而且能對江氏家族忠心耿耿,能夠確保以後輔佐當今「太子」登基。因爲只有江綿恆當上第一把手,江澤民所做的一切才保證不會翻案。所以無論如何,江澤民除了信任他的「寶貝」兒子江綿恆以外,別人都不敢信任,包括爲他效力的大內總管、攝政曾慶紅和總理國務院朱鎔基。

至於哪個是江心中阻礙他和他兒子仕途的「黨內野心家」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滕文生爲江走遍全國

據八月份香港開放雜誌報導,江澤民本人除不斷或明或暗地釋放出他希望連任的訊息外,更親自安排一名親信到全國各地、各諸侯發出勸留江澤民的輿論。此人即江澤民現在的政治祕書滕文生。

一般認爲現任中組部長曾慶紅是江澤民的第一親信,但現在若論第一親信則非滕文生莫屬。滕現是江澤民的北京文膽,江的許多文稿都由滕文生捉刀,滕文生曾任中共理論刊物《求是》雜誌編輯,是個左派,原與鄧力羣等左派們抱成一團。因筆頭了得,被稱爲中共御用理論界「頂尖筆桿子」而獲江重用後,與老左派疏遠。現正式身份是「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由他負責起草,而江澤民那篇「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五三一講話也出自他的手筆。江澤民出訪,他也必隨侍左右。北京消息人士說,滕文生經常爲江執行一些相當隱密不可告人的任務。

兩個月前滕文生被江澤民派去「全國走透透」(臺語:走遍全國之意),正式名義爲「收集各地學習三個代表的情況」,並接見換屆後的新領導班子,傳達江澤民對領導幹部的講話。其中提到江對幹部的所謂「七個標準」,據悉,包括甚麼「團結大多數的能力」、「國際視野」、「處理事情的魄力」之類。有些地方幹部聽了開玩笑說:三個代表還未講完,又講七個標準,緊接着還會九個、十個甚麼的。

江澤民暗中監視曾慶紅

北京消息人士說,滕文生實際是到下面串聯,製造勸江留任的地方輿論,而且也暗地了解中央其他領導人視察各省市有甚麼不尋常行動,比如見了甚麼人,說了甚麼話。令人十分意外地是,滕文生居然也打聽曾慶紅下去活動的情況。

江澤民雖然不得不依賴曾慶紅,但又忌諱曾慶紅心機太多,野心太大,操作控制十六大人事霸道十足,令江澤民放權給他始終放心不下。

消息人士說,過去大半年中共各省市舉行黨代會,選舉十六大代表,曾慶紅以中組部長身份全部直接插手過問,並對選舉出來的代表進行資格審覈篩選。曾慶紅這種強力作風是以前歷屆中組部長都不及的。江澤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最後採取行動自己親任中共十六大籌備領導小組組長之職,加強自己的力量,絕不讓被選上的人去對曾慶紅感恩戴德。

江澤民找曾培炎整朱鎔基黑材料

另外就是朱鎔基的去留問題。朱鎔基已很清楚不會戀棧,但他會不會接受一個當年達成的共識被江澤民推翻的現實?最近中央出了一件事,很多人認爲相當不尋常,矛頭是對着朱鎔基的。

最近江澤民突然把國務院計劃發展委員會主任曾培炎找來,要他將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一些重大問題回顧一下,然後整理成報告。江澤民的解釋是,這可以爲中國今後的經濟發展作改進的參考。

中南海兩辦工作人員獲悉後許多人認爲內有名堂:第一,曾培炎出身於一機部是江澤民派系人物;第二,江澤民過去很少過問具體經濟工作,最多是作秀,將朱鎔基的工作成績歸於自己,如中國與美國達成入世雙邊協定,江去出風頭,再如每年全國經濟會議要由他主持等等;第三,曾培炎的工作是負責中國宏觀經濟發展,江澤民要他做的這件事確在他工作權限中,但他的頂頭上司是朱鎔基,江澤民爲甚麼沒有和朱打招呼而要越過朱鎔基指揮曾培炎?第四,江澤民竟還向曾培炎推薦了一個人協助他做這個工作,此人是前總理李鵬手下的國家計委主任陳錦華(現全國政協副主席),江澤民動這麼大心思恐怕不會只是爲了中國今後的經濟發展作改進的參考吧?

朱鎔基收到恐嚇信

來自中南海的消息說,不久前總理朱鎔基接到一封恐嚇他的信。中央爲此一邊高度保密,一邊加緊調查這樣的信爲甚麼可以一直送到了朱鎔基的手中。因爲他下邊有一個大的祕書班子作來信的篩選工作。因此有人懷疑是圈中人,國務院出了內鬼。此事在政治局會議上已作了通報,總書記江澤民表示很「重視」。但朱鎔基風浪見得多了,心知信能送到他手中,這事就一定不能查,就說我工作上得罪人多,信大概是哪個不滿現實的老百姓寄的,不必大驚小怪。

馬前卒萬萬當不得

國務院的人議論紛紛,認爲江澤民此舉來意不善,大概是要整朱鎔基的黑材料。而這個目的也太容易達到了。中國經濟體制千瘡百孔,貪官污吏視橫遍野,縱然朱鎔基近年來努力在做江澤民的馬前卒,但這種角色最危險,一個不留神,就被馬前蹄踏死踢死踩死,這種厄運也許已經開始了。

 
分享:
 
人氣:30,40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