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江澤民時代中國女大學生「性越軌」研調報導
 
2002年4月30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最近,某高等學府的校報在醒目位置對近來發生的一連串女大學生性越軌事件進行了曝光:

  一女大學生在深夜於學校的花園裏與男友發生不正當關係,被保安人員發現……

  一女大學生私自與男友在校外租房同居被學校查出……

  兩女大學生在市區某歌舞廳當「三陪女」被公安人員當場抓獲……

  面對這一件件性越軌事件,人們愕然了:現在的女大學生是怎麼了?

  大洋網4月30日報道,作爲校方,本來應該是「家醜不可外揚」的,但卻大膽對其進行曝光,其中有學校的一片苦心,旨在提出警示,請廣大師生乃至社會人士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

  據報導,其實,大學生性越軌事件在各大高校均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儘管校方明令禁止但偷吃「禁果」者仍大有人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爲保護女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目前許多高校均相繼安放了避孕套自動售賣機,應該說這是一種不得已而爲之的做法。

  在過去的十年裏發生了鉅變。在20世紀90年代初,女大學生認爲只有在相愛的兩人之間才可能發生性關係,這也暗示了他們的關係將進一步發展,直到確立婚姻關係。而最近幾年,某些女大學生雖然仍然認爲兩人如果相愛才會發生性關係,但並不意味着就一定和他結婚。也有的女大學生認爲,即使兩人不相愛,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發生性關係。

  研究者曾對500名女大學生進行了爲期4年的關於從處女到非處女轉變的心理研究,發現女大學生體驗過性活動的比例隨年級遞增。比例分別爲:大一7%;大二13%;大三20%;大學四年級,約有1/4的女性經歷過性生活體驗。

  研究者認爲,女大學生的性行爲並不單純地取決於年齡的大小。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固然可以對某些行爲的啓動和追求起到生物學上的催化作用,如女子月經初潮的提早及男子青春期的提前、都加速了年輕人的性覺醒、然而,除此之外,一些與之相關的社會原因,也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其在大學生性行爲中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如:

  (1)商品經濟的衝擊,文學藝術(諸如電影、電視、錄像、流行歌曲、刊物等)的潛移默化。

  (2)在20多年前,青年性活動那種引人注目的性別方面的顯著差異,現在似乎不那麼明顯了。如同男性一樣,女性也開始把自己的性需要看成是正當的,而且現代避孕方法的發展,也導致了女性性活動的增加。

  (3)社會對女性性活動越來越採取任其自然發展的態度,也爲她們追求感官快樂抑或別的目的而採取的性行爲大開方便之門。

  (4)20世紀80年代以來,權威遭到青年貶低的趨勢擴展到了性的領域,抽去了高懸在女大學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除了上述生理原因、社會原因對當代女大學生的性行爲的巨大影響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心理原因,即導致其性行爲的心理因素。女大學生正是在各種心態的誘使下,才越過了「雷池」,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性越軌事件。

  顯示河愛情的忠誠

  有的女生在戀愛過程中,對男友很滿意,視對方爲夢中的白馬王於,對方卻對她若即若離。姑娘生怕飛走了金鳳凰,於是主動獻出貞操,試圖以最寶貴的聖地換取最忠誠的愛。

  「我怕失去了他。」某高校的一位女生說道,「我很愛他,我幾乎是一見他就被他迷住了,但他總是猶豫不決。而且,他太理智,想得最多的不是我,而是以後的分配以及家庭是否干涉等等。可我一刻也離不開他。」這個女生根自信,「他是個老派男生,只要我們發生了性關係,他就會負起責任,再不會離開我了,因爲如果那樣他就會受到良心上的遣責而永遠背上沉重的十字架。」

  其實,這位女生並沒有領梧到愛的真諦。愛是相互吸引的,她即使用祭獻式的真誠拴住了他的肉體,卻不可能喚醒他心靈深處酣睡的愛。換一種角度講,她最多隻懂得愛的給予,卻並沒有弄明白愛的真意,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追求情慾的快樂

  現在,隨着性科學的發展。性需要已被人們認爲是正當的歡愉與渴求,奧古斯倍倍爾在他的《婦女和社會主義》中指出:「在人的所有自然需要中,繼飲食的需要之後,最強烈的要算是性的需要了。」科馬列克至是妙語驚人:「性交實際上就是輸送一些愛情的細胞。」

  在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社會更是爆發了一場性解放和性自由運動,在許許多多的年輕人的深受其害,成了性的奴隸。由於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響,許多男女大學生也深受毒害、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刺激,視神聖的性如兒戲,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位女大學生在日記中如此寫道:「我願意,我要以此表達我的愛。只有他才能引起我感官的興奮。在這種興奮的欲流衝擊下,我不能自持。我渴望同他結合,融爲一體,在愛的催化下肉體的結合使我的幸福體驗達到顛峯……我已經離不開他,渴望得到他的雨露潤澤,惟有這樣我才真正體會到生命的茁壯和溫馨……沒有性愛,我會變得瘋狂。」

  短短的幾頁日記,一種唯性主義者的心態便赤裸裸地暴露在人們面前。

  爲了個人的私慾

  性慾既可以使一個人高尚起來,也可以使一個人走向墮落的深淵。

  爲了達到個人的私慾,有人不擇手段、不顧廉恥獻出自己的貞操。爲了追求物質享受,滿足吃喝玩樂等感官的需要,獲得穿戴等時髦用品,有的女子也甘願與別人發生性關係,用低級的卑鄙手段去賺來臉上骯髒的胭脂,一位來自貧窮老區的鄉村姑娘在鐵窗裏灑下了悔恨的眼淚:「入校後不久,作爲女大學生的自豪感已蕩然無存。我的智商並不比城市女孩差,我缺少的只是物質,在裝飾品上我感到差澀。我沒有優越的家庭做後盾,在物慾橫流的衝擊下,我內心失去了平衡,我只能以自己僅有的青春肌膚來抗爭,以此來換取城市姑娘所擁有的時髦和優越感。」

  而一位來自城市的家庭條件非常優越的女孩在悔過書中卻如是說:「進入大學以後,家裏人再也無法約束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大把花錢,可以盡情地吃喝玩樂。儘管家裏給的錢並不少,卻經不住如此的揮霍。剛開始,對於我頻繁的經濟赤字,家裏尚能及時救急,再後來父母終於忍無可忍,對我實行限額供應,多一分都不給。然而平時花錢大手大腳慣了的我如何忍受得了這一招。於是在社會上『姐們兒』的開導下,我開始開發自己的『自然』資源,主動到歌舞廳做起了『三陪』,從此陷進罪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更有一些女大學生爲了獲得保送研究生或留校任教的名額,不惜以自己的肉體作爲交換條件,頻頻向自己的恩師奉獻自己。

  避免孤獨

  現代人的性格組成,爲每位心理研究者所關注,而孤獨則是讓大家一直頭痛的問題。觀察表明,知識層次越高的人越易產生孤獨的感覺。告別父母、背井離鄉的女大學生,初來乍到,人地生疏,孤獨之感油然而生,爲了誹遣寂寞無聊的光陰,她們總是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試圖他鄉覓知音。 有一位從小城鎮去大連求學的女大學生小麗,剛入校時就體驗到了沒有什麼朋友的孤獨,於是便加入了攝影協會。是攝影活動把她引入了人生的聖地,她的孤獨很快被熱情所融化。會長是一位擅長攝影、善於交際的大四男生,在頻繁的活動中,他漸與小麗混熟。一個學期末,攝影協會全體會員在餐館會餐,嬉鬧了半天,會長喝多了,小麗擔心他會在半途出岔子,索性把他送回宿舍。小麗扶他回公寓躺下後準備離去,會長突然握住了小麗的手,一把將她拖了過去,強行佔有了她。從此,會長常乘大家去看電影或自習之機,去小麗的宿舍對其提出肉體的要求,小麗如果拒絕就有被逐出攝協的可能。軟弱的小麗害怕冷眼,更害怕與孤獨爲伍,只得半推半就,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不忍拂了男友的意

  隨着戀愛的逐漸深入,雙方的感情進一步加深,戀人間的身體接觸也會由少到多,從起初的互相拉拉手,逐漸發展到擁抱、接吻及肉體的撫摸,再進一步,有的男性就會提出過份的要求──進行性的嘗試,而女方可能怕拂了對方的意而有損於兩人的戀愛關係,於是只好半推半就成全了自己的男友。

  某大學的學生小燕和小海,二人剛人校不久就談上了戀愛,經過兩年的風風雨雨,二人的感情已經相當深厚,小海已不滿足於平時的擁抱親吻,開始對小燕提出性的要求,起初小燕每次都是委婉地拒絕,可是擱不住男友的死磨爛纏,因爲男友放言說,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將和她分手,小燕終究不忍心拂了男友的意,深恐毀了二人的戀情、最後只好以身相許……

  逃避社會的壓力

  自然賦予姑娘以美麗,而庸俗的社會壓力卻使她們迷失了本性,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一位即將大學畢業的女大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是家裏的老麼,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平時家人對我都十分溺愛。考上大學的時候,父母鼓勵我要多交朋友,他們灌輸給我的是年輕時可以挑人家,再過幾年就換成人家挑我了。他們告訴我,現在大齡姑娘太多了,不要只顧學習,有了男朋友,也就有了依靠。一些長輩也對我說、找對象重要,這是一輩子的大事,要把握住時機。女孩子青春太短暫,再醜的女孩子只要年輕,有青春氣息,就不愁沒有人要;再漂亮的女孩,過了結婚年齡就討人嫌了。我被周圍的『高論』潛移默化了。就這樣,爲結婚而找對象成了我大學四年必修的學分,無形中在我的心裏產生了很重的壓力。」「我是個文靜而柔順的姑娘,同學們都說我會成爲標準的賢妻良母。追求我的男生雖然很多,可我最後選擇了他,因爲他風度翩翩,待人熱情。我們的感情增進得很快,我倆的足跡踏遏了校園的每個角落。一個天氣悶熱的晚上,他邀我出去兜風。在一個僻靜的郊外公園、他對我提出了性要求、我沒有一點戒備之心,因爲社會連同我的父母早已把我馴服。當我找到一個很愛的人,我便認定他是我未來的依靠,後來我還懷上了他的孩子。殊料他原來是一個衣冠禽獸,在佔有了我的身體並玩膩之後,最後一腳把我端開……」

  作爲個性成熟的標誌

  在青春期到來後,女性和男性一樣,要求與具有豐富的性知識和性經驗的夥伴交往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有的姑娘覺得自己貌美絕倫,身心發育成熟,富於性感,該是展露風流的時候了,急於得

 
分享:
 
人氣:13,75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