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BBC透視中國:海歸派沉浮談
根據中國官方最近的統計數字,中國自從1978年以來的20多年中向海外派出了近40萬名留學生,遠遠超過1872年到1978年近百年中派出的留學生人數總和(13萬人),但歸國的中國留學生只有14萬人。 這僅僅是公派留學生,還不包括人數要大得多的自費留學生、出國經商的"國際倒爺"、非法偷渡的所謂"人蛇"以及其他通過各種途徑出國的"八仙過海者"。 "海龜" 登陸 但是,隨着中國經濟的持續繁榮以及相形之下的美國經濟步入衰退,尤其是美國硅谷不斷傳來大幅度裁員的"噩耗",近些年來逐漸有一些在海外學有所成的中國人返回中國,尋求更好的發展。 對待這些人,中國傳媒有個稱呼:"海歸派"(也就是海外歸來派),以與在中國國內接受教育的"本土派"相對照。 這自然是雅稱,中國民間對這兩類人則不太客氣,戲稱他們爲"海龜派"(大概是取諧音)和 "土鱉派"。 不知道這一次"海歸"的人數到底有多少,但多年來一直感嘆北大、清華等中國名校成了美國大學"預科班"的中國傳媒自然爲之雀躍,《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道甚至這樣做標題:《回國潮初見端倪,"海龜派"結隊登陸》。 一時間,中國大陸的傳媒和民間充斥着什麼"海龜" 登陸中國硅谷、 "海龜"搶灘中國股市、"海龜"佔領中國互聯網業的報道或傳言。 中國政府也頻頻爲吸引"海歸派"制定優惠的法規,中國國內的大學、科研機構和高科技公司更是以高薪、要職、大房等優惠條件招聘"海歸派"人士。 進軍政壇? 更有甚者,臺灣《工商時報》認爲,中國大陸的"海歸派"目前除了遍佈大陸學術界和企業界之外,如今也在北京官場中日漸嶄露頭角,逐步取代過去的"留蘇派"。該報還舉出了中國入世談判代表龍永圖、中國"國臺辦"副主任周明偉等進入政界的"海歸派"代表人物。 臺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前副主委林中斌甚至預測,今秋中共十六大之後,中國大陸部長級的官員中,應該就會出現"海歸派"。他認爲,過去,留學生徹底改變了臺灣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臺灣以前走過的路,也會在中國出現。" 最"玄乎"的是,林中斌預言說,大概在2030年左右,中國最高領導人也有可能是"海歸派",甚至可能與美國總統是"同窗"。他繪聲繪色地描述說:那時,訪美的中國最高領導人與美國總統舉行完高峯會後,"兩人來到了美國總統的書房,坐在火爐旁邊,開始談論起了當年兩人在學校中點點滴滴的往事。" "京東山人"認爲,"海歸派"吃洋麵包過多,對中國國情體會不深,所以難以在中國政壇成大氣候。 他引經據典地說:"想當年,'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是不折不扣的'海歸派',但險些葬送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最好還是本土成長起來的,沒有留洋背景的毛澤東力挽狂瀾,拯救中國紅色革命於既倒。" 他認爲,"海歸派"最多在文教、技術和實業領域中能夠有所作爲。 抑"龜" 揚"鱉" ? 然而,就是在這些不涉政治的領域,近來有關"海歸派""走麥城"的消息也紛紛傳來。 一時間,中國大陸的傳媒又充斥着這樣的標題:《"海歸"人才爲何"水土不服"》、《 "海歸派"激情遭遇碰撞》、《"獅子"不再大開口,"海龜"自我大降薪》······ 曾經認爲"海歸派"有望逐漸掌控中共政壇的臺灣《工商時報》後來也報道說,現在有些"海歸派"人士在求職純屬科技、金融等行業的公司時也開始頻頻"吃閉門羹"。談到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該報指出,中國經濟近來也受國際不景氣的影響,導致大陸企業意圖節省工薪開支;另外,部分"海歸派"人士傲慢、奢侈,引起了同事的反感。 《香港商報》一篇報道的標題更聳人聽聞:《"海歸派"成爲中國股市下跌的替罪羊》。在中國大陸,還有人撰文把中國互聯網業的不景氣歸咎於"海歸派"的"不了解中國國情,死搬洋人模式。" 還好,稍微令"海歸派"感到安慰的是,中國總理朱鎔基最近爲"海歸派"撐了一下腰,他說: "有歸國留學生向我抱怨,我們這些'海歸派'現在被戲稱爲'海龜派',但這無傷大雅,我不但支持他們,而且祖國需要更多的'海歸派'。" 談到"海歸派"受攻擊的原因,包括英國《金融時報》在內的一些中國境外傳媒引述一些政治觀察家的看法說,適值中共最高領導層即將改朝換代之際,打擊"海歸派"的言論背後另有政治目的,因爲"海歸派"通常與中共財經部門中力圖推動中國改革的官員有聯繫。 不管這場風波背後是否有政治動因,留洋派和本土派的衝突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中的一個老話題,用美國著名政治學者亨廷頓的話說,這其實是所有落後國家試圖趕超西方過程中所共同面臨的一個話題。 確實,如果你熟悉了一百多年來中國現代化的坎坎坷坷,你也就不會奇怪近來"海歸派"在中國的浮浮沉沉了。 (BBC)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