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瘋狂的世界瘋狂的人──一個留英記者回國後的真實感受
 
2001年12月2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今年年初,因爲一個非常衝動的念頭,我告別英國,回國住了大半年。整個英國給人的感覺是安逸、寧靜、自滿而死氣沉沉,和國內的生活完全是兩碼事。所以,回到國內,就像是回到了另一個世界。真正回國生活後,受到的最強烈刺激莫過於金錢慾望對人的刺激。人人都談錢,天天都談錢,除了錢,不知道生活裏還有什麼別的內容。

我在電視臺工作,頭一天回單位,就看到院子裏停滿了各式各樣的摩托車,有一、二百輛,大部分價值在兩萬左右。一到上下班時間,它們便像蝗蟲一樣竄進竄出。我去臺長辦公室報到,碰到另一個去辦事的人,他對我說:"還是回來好。我有個同學也在美國,每年掙3萬美金,也就20幾萬人民幣吧,在國內搞好了一年不止掙這麼多,受那洋罪幹什麼?"口氣之大另人咋舌。我不知道電視臺有幾個人一年能掙20幾萬,有一點卻是事實:我居住的那條街,是省黨委和幾家廳局單位所在地,街道兩旁濃蔭覆蓋,曾經是十分安靜的一條街,現在街道兩邊單位的圍牆已全部拆除改成店鋪,租金十分昂貴。據說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鋪面,單轉讓費就是4萬,加上裝修費,進貨所需費用,沒有10萬元以上開不了店。就在這條街上,屬於我臺職工的店鋪就有10家。一位先生在那裏賣音像製品,不知哪家廟門沒拜好,被警察同志"檢查"了兩次,夜賊光顧了一次,終於倒閉。此公卻沒有經了風霜的樣子,唯一的變化是上班開始正常,工作熱情也高了許多。

回到單位上班,我立刻感到了自己的窮酸。不是因爲自己在意自己的窮酸,而是別人的在意使得你無法抬頭。比如說,頭一天騎自行車上班,就有好幾個人表示詫異,說:"你怎麼還騎這玩藝兒,該買輛摩托車啦。"過兩天又有人對我的拎包發出議論:"你也是留過洋的人,怎麼還背這樣的破包!"其實我那也是真皮包,只不過不是名牌罷了。然後還有人評論我的鞋子,我的衣服,我的手表……最後我終於服了,下定決心非好好掙大錢不可。

用不了幾天就發現掙錢的門路可真多,可謂魚有魚道,蝦有蝦道。上班的第一天,同辦公室一位剛從學校分配來的小姐就來鼓動我買一套"雅芳"牌化妝品,態度十分誠懇,我很快就被感動了,表示想買,但希望先看樣品。可她第二天就把東西帶來了,說是已經代我付了錢。我花了幾百塊錢,心裏有些犯嘀咕,因爲那玩藝兒並不是太好,而且不明白她爲什麼不帶我去看樣品。以後見識增加了,才知道她實際上是所謂的"雅芳小姐",爲這個產品搞直銷的。而此時,我們處的女士們已是人手一份"雅芳"了。

電視臺職工利用業餘時間搞直銷或傳銷的人很多。一次我正在機房裏加班作節目,有人進來打長途電話,花了近一個小時勸對方買某種床墊。電視臺的編輯記者都可以隨意使用國內長途,打公家電話談個人生意,其樂無窮!

也有人來邀我做傳銷的。那產品是一塊玻璃罩子,據說放在電視機前可以防輻射。花2,000塊錢買下幾塊玻璃罩子算是投資,然後在轉手賣掉這些罩子的同時再拉進一些人去搞推銷,拉進一個便有一份報酬,以後這些人拉來的下一批、再下一批……所作的成績也都算在你名下,你可以從中提取報酬,水漲船高,做好了一個月能收入3-5萬元。我去聽過一次傳銷講座,在座的大部分是國家幹部,講課人聲情並茂,聽課者羣情激奮,誰都不懷疑自己明天就會成爲百萬富翁。我那個處就有人做傳銷發了大財,在家裏裝了三臺空調機,其中一臺裝在廚房裏,不知爲什麼短路引起火災,所有高級地毯、傢俱毀於一旦。可不出2個月,所有該換的東西又都換好了。

人人都有賺錢的慾望,但並不是人人都有經商的本領,於是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一切機會,本事大的大撈,本事小的小撈,人人心頭躁動不安。

記得剛回去上班,科長向我介紹臺裏的情況,開口只談收入,說是一個月大概只有700來塊錢工資。我對比着物價,心裏很是發愁,不知道用這一點錢怎樣打發日常開銷。可3天后我就開始變得樂觀了。3天后,我和這位科長出差。對方單位請我們去,專車接送,吃高級飯店,住高級賓館,而要宣傳的只不過是年終總結似的文章,所以工作起來簡單省事得很。臨走,人家給我們紅包。我們去的是兩個人,科長卻開口要3份,說是拿回去分給領導和搞後期製作的工作人員。就這樣,玩兒似的,3天時間得來的外快正好和月工資是一樣的數目。

回來後報出差費,又從科長那裏學到一大堆竅門。比如出差3天可以說是13天,雖是專車接送,市內出租車費仍可報銷100到150元,汽油費也可以適量報一點。雖是對方包吃住,但可以報1天25元的住宿費。甚至購買電池、電線等等發票,都可以拿去報。拿報銷單去給主任簽字,主任看都不看就大筆一揮。到了會計那裏,會計居然也一個問題不問。出差3天,好吃好住,一分錢不花,回來後從報帳中還可以拿到幾百塊錢。據說去年一年,我們臺單是市內出租車費就報銷了15萬元之多。不知道全國這樣的"貪污"有多少。

一次週末,有同事要去市郊一個旅遊風景點拍片,我閒着無事也跟去玩。到了那裏,管理單位撥給我們一艘遊艇,讓我們在湖光山色間盡情遊玩了一通,然後在餐廳的包廂裏請我們美食一頓,末了,居然還給我們一人一個紅包。我心裏十分忐忑,悄悄對那位的攝像員說:"我是跟來玩的,怎麼好意思拿這個?"他笑了笑,半開玩笑地說:"你要不好意思,明天請我吃一頓好了。"

過了週末再去上班,辦公室裏幾個人正在聊天,一位同事過來發給我們一人100塊錢。別人拿了,都不問是什麼錢,只有我非常想知道,那位同事卻死活不肯正面回答。後來才知道,他是拿到了一個大紅包,和大家分享來了。別人有這樣的運氣,理論上也應該這麼做。因爲科裏的資深記者要輪流做責任編輯,每一個人都有照顧別人和爲難別人的機會,所以同事間搞好關係十分重要。

大部分情況下,記者必須張口要錢。錢數依情況而定。對方主動找上門要求宣傳的,數目便開得大些,公了的話一條片子3-5萬,私了則2-3千。一般對方都願意接受後者,能省錢不說,經手人自己還可以從中拿到好處,在領導那裏把價錢開得再大些,反正是黑對黑,我給了你多少,你得多少,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到那裏查去?不知道國家的財務制度是怎麼回事,開張白條,給個紅包就跟玩兒似的。

如果是自己找上門去要替別人宣傳,聲氣就低了很多,羞羞答答,半遮半掩,有個3-5百塊錢的酬謝也就心滿意足了。

對一些記者來說,一條片子要不要拍,關鍵不在於題材本身價值如何,而在於有沒有酬謝,最起碼也要好吃好喝好招待才行。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用說什麼職業道德,就是最起碼的人格也早已丟到九霄雲外。

有一件事情對我的觸動特別大。一次一家國營大企業來請我們。此家企業在全國同行業中排老大,產值、利潤都是第一。該企業領導在人事問題上得罪了本市最大的新聞單位,因而很長時間不能在報紙上作宣傳。幾年前,屬下一位廠長另立門戶,建了一家個體小廠,很快便在市內紅起來,和新聞單位的關係也搞得特別好。這位廠長還有更大的本事,居然盜用孃家的500多張圖紙,不作任何修改,就照樣畫葫蘆地生產起來。國營企業以侵權爲由向法院起訴,官司打了整整一年。一審判決那天,大家已事先知道原告方勝訴,不知是爲了抗議法院的判決,還是爲了向那家個體小廠表示聲援,全市的新聞記者在法庭上只作冷眼旁觀,竟沒有一個人向法院或原告進行採訪。宣判剛結束,被告立刻在法院門口貼出公告,說是當天下午要召開"案情真相"報告會,邀請所有記者參加,而當地所有的新聞單位也就去了,記者們在報告會上情緒高昂,和上午在法庭裏的情形完全不同。新聞道德的墮落可見一斑。

沒有人會僅僅因爲題材的價值而不計條件去採訪。不去的理由很簡單,假如沒有外快,單靠那700塊錢工資,配偶一方單位效益再差些,每月只有300來塊錢收入,還要養個孩子,日子的確太拮据。同時,不追求錢也實在沒有別的東西好追求。電視臺並不真正鼓勵敬業精神,拍了好片子未必有人欣賞,更難得會有獎勵。相反,片子拍不好鐵飯碗也一樣端得很牢,何苦呢?

沒有錢,有時甚至無法正常開展工作。記者工作是個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工作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與別人的合作。比如我們女記者扛不動機器,外採時必須找一位攝像員,帶機器時必須要有車,這就得帶上司機,有時再加上燈光師、錄音師、主持人,大隊人馬,吃喝拉撒睡都是記者一個人負責,就算你願意,又怎麼保證別人都和你一樣有敬業精神呢?後期製作也一樣困難,管編輯機的,打字幕的,等等,都可以爲難你。他們有時會張口向記者要錢,好象記者都是爲自己爹媽幹活一樣。要做大型實況轉播、錄像就更慘,說好6:00裝機,他可能7:00點才來,8:00點鐘節目開始,他可能7:59分還沒把錄像機修好。這時候你就是想哭也哭不出眼淚來。所以有些採編部門就固定向技術部門上供,以保證關鍵時刻硬件能夠正常運轉。採編部門的錢,當然都來自"灰色"收入。

有人說,現在的體制和很多政策,是"逼良爲娼"的體制和政策。說這話時有幾分無奈,幾分自我解嘲尚且不說,深刻也是夠深刻的。

說到"逼良爲娼",真正從性的角度看,有多少"娼妓"是被"逼"出來的倒也難說。娼妓的實際數量卻是比任何官方掌握的數字都要多得多。

在很多人心目中,個人價值唯一的衡量標準是此人擁有錢數的多少。只要有錢,不管面貌有多醜,年齡有多大,文化有多低,都會有崇拜者圍繞在你身邊。這些崇拜者很多就是年輕漂亮的女子。這些女子中不乏大學生,不乏國家幹部,都以身邊有幾個大款爲榮,能夠經常有汽車接送去高級飯店,唱卡拉OK。這些人很難說是否娼妓,是否被逼下水。很多人並不開價要錢,只以朋友關係來往,大款們不在乎幾頓飯錢,小姐們也不在乎自己的身體,都是爲了享樂。

我們臺裏有位小姐,被譽爲臺花。人越是長得漂亮,就越發看重自己的美貌,也越是需要錢去維持這份美貌。錢從那裏來呢?世上的東西是這樣的,只要你一心一意想得到它,你最終就能得到。反正這位臺花隨身帶的錢包從來都裝着1,000-2,000元零花錢。

一位節目主持人,據說被廣東的某位大款給包起

 
分享:
 
人氣:15,51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