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省長豪言「黃河50年可清」 央視出現23年未換黑棉襖的老人
 
2001年11月13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近日,新華社發佈陝西省省長程安東在"西部論壇"開幕式的講話說:黃河50年可以變清!

中國人向來說"聖人出則黃河清",又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可見黃河清絕非易事。

因爲黃河流經鬆散易侵蝕的黃土高原,近千餘年,黃土高原的森林植被已被人爲破壞殆盡。據中國林業科學院院長江澤慧公佈的權威數字,黃河上游的青海省森林覆蓋率僅有0.35%,黃河中游的寧夏森林覆蓋率僅有1.54%,稍好些的甘肅省才僅有4.33%,程省長管治的陝西省的森林覆蓋率沒有透露,估計與甘肅省不相上下。黃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達43.4萬平方公里,佔流域總面積的54.6%。現在黃河平均每年輸沙量達16億噸,每立方米河水平均含沙37公斤,暴雨時甚至達300~500公斤,老百姓說是一碗水有半碗沙。

水土流失如此嚴重的黃河,積千百年人爲破壞的黃土高原,有可能50年間就"黃河清"了嗎?這簡直是癡人說夢!

可能說這句大話的程省長自己也不會相信,不過,他是不怕說大話的,中國這幾十年一向以說大話,說豪言壯語來支撐門面的。君不見,大躍進時期毛澤東提出的15年超英趕美,鋼鐵產量一年翻一番曾經鼓動人心,老實的百姓連家裏的鐵鍋也砸爛來大鍊鋼鐵,搞什麼"放衛星",當時的名言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小麥畝產數萬斤,水稻上面可以讓孩子滾跟斗,據說是畝產十多萬斤,到頭來是全國人民餓了幾十年肚皮,餓死了幾千萬人。這十來年才解決了憑糧票購糧的饑饉制度。

黃河原來是清的,據史籍記載,漢代的黃河西岸曾經森林茂密,綠草如茵,森林覆蓋率高達40%。《唐書》記載: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山西省西北部保德、偏關、河曲等縣"草木繁榮,環山襄陵",是唐代的軍馬場。縣誌說"古木參天,水草豐茂,騏驥牧之成雲",至今許多地名仍叫"上馬營"、"下馬營"、"東馬坊"、"西馬坊",表明史書記載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唐代以後戰爭頻起,屯墾踐踏,人類過度開發,才造成植被稀少、乾旱少雨、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因而大量泥沙被雨水衝入黃河。宋代詩人悲嘆:"荒沙裸露無寸土,從此山河貧到骨"。今日的黃土高原已是全國有名的貧困區,農民們戶戶輩輩住窯洞,一頭毛驢,幾畝薄田,靠天吃飯,吃不飽,穿不暖,不少人吃救濟糧。"越窮越墾,越墾越窮",農民在陡坡開墾"掛天田",一遇暴雨,墾一片,沖掉半片,因而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河水越來越黃,泥沙越來越多,三門峽水庫建成不到三年就被泥沙淤滿了。黃河下游的河床比兩岸土地高出數米至十多米,成爲懸河。開封市地面已比黃河水面低13米,全靠大堤抗禦。

黃河的水土流失近50年有增無減,原因之一是人口增長過快,墾荒越來越嚴重,每年缺糧約20億公斤。山陝間的黃土高原已被侵蝕成破碎不堪的黃土梁、黃土峁,早已不再是平坦的高原了。黃土溝深達數百米,把土地分割成無數片。溝谷兩邊的人可以說話相聞,但要握手卻要走半天路,因爲深切的黃土溝已把黃土高原侵蝕得支離破碎,原來平坦寬闊的黃土塬,今已成千溝萬壑的黃土丘陵。黃土高原的森林植被被採伐殆盡後,老百姓連樹根草根也挖出來當柴火燒。專家估算,每戶農民每年要燒柴500公斤,因爲山陝一帶地勢高寒,農民除了燒水煮飯還要用柴火燒炕取暖。黃土高原的數百萬農戶每年要消耗約25億公斤薪柴,年年砍樹割草甚至挖根,又怎能保水保土呢?有關資料顯示,黃河中游人口已比20世紀50年代初增加了1.6倍。50年間人口增加一倍多,土地卻因水土流失而不斷減少,人均耕地僅一畝多,在土地貧瘠的黃土丘陵區,根本養不活當地的人口。上級要求退耕還林還草,但退耕後靠什麼養妻活兒?

近日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拯救黃河》,人們看到一位老大娘的黑棉襖已穿了23年,天熱把棉絮取出來當夏衣穿,天冷把那些破棉絮塞回去又熬一冬春。這種貧困景象,在山陝黃土高原並非個別,而是頗具普遍性。享受着錦衣玉食的程省長可以在開冷暖空調的寬敞辦公室大講退耕還林後50年黃河可以變清,23年未更換黑棉襖的貧苦農民卻在發愁乾旱顆粒無收和人畜飲水困難。飽漢不知餓漢飢。省長大人講句豪言壯語五十年後黃河清容易,黃土高坡的饑民只知近年黃河經常斷流,想打一桶渾濁的黃河水飲都難於上青天!專家愁的是50年後長江也變成又一條黃河,因爲近年的觀測表明,長江的水土流失已接近黃河。

(RFA) (雲山 11/12/2001 14:52)

 
分享:
 
人氣:11,40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