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訊】美國總統克林頓在星期四結束文萊亞太經合後,轉往越南首都河內進行訪問。克林頓將是自1975年越南戰爭後,越南共產黨掌權以來第一位訪問越南的美國總統。

克林頓這次對越南的國事訪問將持續三天,很可能是他在總統任內最後一次重大出訪。美國傳媒也視克林頓此次訪越爲一次「歷史性的訪問」,期待正式合上兩國最痛苦的越戰史最後一頁,從此翻開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新篇章。

據報道,克林頓的訪問是充滿情感和像徵意義的,同時也會加快在他任內積極推動的華盛頓與河內的關係正常化。克林頓總統在1994年取消了對這個前美國敵人的貿易禁運,並且在一年後與越南建交。今年早些時候,美越還簽署了範圍廣泛的雙邊貿易協議。

克林頓總統這次攜妻女訪問越南在當地引起空前轟動,可謂「克旋風」席捲越南。請看本報綜合報道。

夫人先行 總統攜女後到

據多維新16日報導-希拉莉在河內逛商店等丈夫。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莉16日午後先丈夫幾個小時抵越南首都河內,當天晚上乘興參觀河內老城和逛商店,一邊等待她的丈夫從文萊飛抵越南。克林頓預計當天當地時間晚上11點抵達河內展開越戰結束後首位美國總統對越南的歷史性訪問。

據報道,希拉莉一身素白打扮,白上衣配白長褲,在美國安全人員保護下逛了一家藝廊、一家絲綢服裝店和一家禮品店。一大羣攝影記者尾隨而至將希拉莉團團圍住。希拉莉笑容滿面,在商店門口跟居民握手。一些商人高興地向希拉莉贈送小紀念品。


圖爲美國第一夫人和女兒在越南鄉村戴上傳統的越南帽子。(路透社)

剛剛當選紐約州參議員的希拉莉,是在耶路撒冷參加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夫人萊婭.拉賓的葬禮後直接前來河內的。她抵達河內機場時受到越南副外長阮定彬(譯名)的迎接。他的丈夫克林頓預定當天當地時間23點與女兒切爾喜從文萊抵達河內。

民衆自發歡迎 萬人空巷爭睹風采 史無前例

勁報報導,誰能讓對足球狂熱的越南人民連輸球也不在乎了?答案就是美國總統柯林頓。美國總統柯林頓週四傍晚飛抵越南,受到河內市人民熱情的列隊歡迎,場面熱烈盛況空前。

自週四午夜起,成千上萬的河內市人民開始聚集在河內國際機場的周圍,機場內外萬頭鑽動,對外交通也陷入一片癱瘓,這一切都是爲了迎接美國總統柯林頓的到訪。柯林頓是越戰結束後,首位踏上越南國土的美國元首,越南人民對他的熱情友善也是前所未見的。


圖爲克林頓總統在越南被熱情歡呼的人羣所包圍。(路透社)

克林頓帶著女兒切爾喜16日晚從文萊飛抵河內。數千河內居民在克林頓車隊前往旅館的路旁等候了幾個小時,熱烈歡迎美國總統的到來。人羣歡呼:「總統,你好!」儘管河內當局和官方傳媒在克林頓到訪之前不願營造特殊氣氛,但河內民衆自發歡迎美國總統的熱度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潮。

柯林頓和女兒在前往旅館下榻處的短短半小時路程中,就有20輛車組成開路車隊。柯林頓父女進入旅館後,人羣的歡呼和掌聲仍是不絕於耳。通常這種熱烈的盛況只有足球贏球時才看得到。歡迎民衆多是年輕人,他們在濃濃的夜色裏聚集在街道兩旁。當克林頓的車隊經過時,人羣發出「總統,你好!」的歡呼聲。這些越南新生代對越戰的記憶僅限於教科書上的敘述,對於美國代表的西方文化抱有無限的憧憬。

越南當局之前並沒有對克林頓這次別具意義的訪問進行大勢宣傳。直到週一時才在國營電視臺上公佈這項消息,至於官方的接待活動則從週五上午才正式展開。不過,仍有數以千計的越南人騎著摩托自行車、自行車、或走路到機場夾道歡迎他;另還有數千人去到克林頓下榻的旅館外圍觀。

據在現場的西方觀察員說,河內居民歡迎克林頓的熱情與官方的冷淡態度形成極大反差。越南官方這兩天對克林頓來訪一直未作任何張揚,只是兩天前由外交部發布了一則有關克林頓即將來訪的不加任何評論的簡短公報,而媒體則保持近乎緘默的低調姿態。16日這天,越南所有報紙看不到克林頓的任何照片,但河內機場還是升起了一面美國星條旗,淹沒在飄揚的越南繡有金色五角星的紅色旗海里。

柯林頓發表演說 越南破天荒現場轉播

ETtoday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越南,並在17日發表一場演說,而越南也破天荒進行現場電視轉播,演說的焦點放在越南與美國發展新關係上,他說:「痛苦的過去可以在和平繁榮的未來加以彌補。」

柯林頓在河內國立大學演講時談到兩國關係的發展,他說,新一代的人們應該「有機會活在你們未來,而非活在我們的過去。」身爲越戰之後第一位訪問越南的美國元首,柯林頓說:「我們無法改變過去,我們能改變的是未來。」

臺下聆聽他演說的,多半是大學生,他們戴着耳機,透過同步翻譯了解柯林頓的談話內容,而柯林頓的妻女也在臺下聆聽他的演說。他的演說透過現場轉播,街上行人路過販售電視和音響的商店時,有些人還停下腳步觀看。

柯林頓抵達越南後,參觀有1千年歷史的古蹟文廟,在那裏他遇到許多爭相與他握手的羣衆,而他也熱情以對。

不過,他在河內國立大學裏發表的演說,將此行推向最高峯。他在演說中,呼籲越南應該更加開放貿易經濟和社會,但他也承認,沒有人可以強迫一個國家改變自己的決定。(http://renminbao.com)